「毫」宅:上下裡外之間的迷你天地 文/張素雯

同樣是位在關渡山腳下的廢棄校舍裡,藝術家戴翰泓的工作室,奇妙地位在一個二樓與三樓轉角處的樓梯間裡,復古的場景與一旁自樹枝長出的椅子,揉合成某種時空錯亂的超現實休閒情調。

有著設計與建築背景的戴翰泓,擅長以空間當做藝術創作的媒材,而他自己的工作室,也是親手打造而成,擅長木工的他,將二坪多的侷促儲藏空間,改造成一個住房+工作室+咖啡小廳的迷你型LOFT,可以說是名符其實的全能住宅改造王。他將空間依需求切割為上下兩部分,上面是臥房,下頭則做為工作與起居室,好在有三米四的教室挑高,高個兒的藝術家本人在裡面也不會有壓迫感,甚至裡頭還可以擺張貨車上拆下來的小沙發座椅,同時招待兩三個朋友也不嫌擠。

剛好容納一個床的閣樓空間小而完備,床的構架從地面延伸上來用鋼索拉住牆面,旁邊整牆的層板除了兩端的固定支撐外,也同樣以鋼索自天花板拉住,另一邊則以軌道安裝吊衣架,床尾收納抽屜與液晶電視,該有的生活需求都不少。樓下的起居與工作室空間,更是琳琅滿 目地擺滿各種手工器具與小機關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靠窗的整排咖啡道具,除了濃縮咖啡機、磨豆機、美式咖啡機、手沖壺之外,角落還有一個迷你的水槽,更讓人驚奇的是,著迷於咖啡的戴翰泓為了實驗各式的咖啡風味,甚至自己手工製作了一台烘豆機,因此讓這個迷你的工作室裡,總是飄著濃濃的咖啡香,吸引其他藝術家來此閒坐聊天、聊藝術。

如同他的居住空間一般,戴翰泓的藝術創作也充滿手工感以及巧妙的空間概念,他以裝置、立體作品為主要創作形式,機械性的元素結合了木頭與動力,與空間做聯想。「我想像一個世界中還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,我喜歡摺疊的空間,像是一扇門或是一張摺椅,打開時可以牽動到什麼東西,想像它打開後的另一個空間。」不管是大到整個廠房的600坪空間,或是一個手掌大小的微型雕塑,戴翰泓在作品裡試圖暗示出我們周遭那些不被認知到的空間——比方說在他的機械連動裝置裡,固定的部份就像是平面圖裡的實線,而可以移動的部份則是虛線,因為每個關節的牽動,在實線與虛線之間的空間會隨著時間不斷地變化——這也就是他作品裡一致的動態性格,呈現的變化空間。

「我的作品幾乎都是在談『界線』的概念,很多人喜歡刻意模糊界線,但我反而想要把它放大出來,因為我認為界線一直存在,所有的關係正是因為有界線,才可以因為差異而互相影響並產生可能性。像是談『男與女』或是『內與外』、『大與小』的概念時,我想講的是『與』的部份,也就是兩者間可以建立起來的可能性,把兩個東西放到極端後再將他們連接起來,中間就形成一個『空間』。」而他一系列椅子與木頭的作品,也同樣傳達了這樣的概念,他以樹枝直接雕塑成家具,便是企圖呈現出原始與人工之間轉換的過程,讓兩者同時並呈地展現出它們的差異性。

雖然不管是概念或材質感覺都是非常艱澀生硬,但戴翰泓其實是透過機械性的人工運作,去實踐一種生命的狀態,並且用一種柔軟而感性的方式處理,讓作品似乎隱藏著某個小故事等待人們去探索:可能是桌腳自己去變形、扭曲成一個有樓梯的迷你空間,或是一個循環運行的連桿機構最終打開了一扇小門,或甚至是從真實建築的一扇門走入模型世界的小門之間,隨著門的開啟而變幻的光影……,這些建築的零件獨立出來發展出各自的故事,也提供一個可以聯想的扭曲時空,卻又可以與現實連結的熟悉情境。如同他在對他來說過矮的工作室房門上多畫上一截,還特別以魯班尺量好吉數的高度,戴翰泓的作品裡也總是如此地以感性而幽默的手法,帶領我們去發現周遭可能的空間存在。

(Elle Decoration Taiwan 中文版 2012 11月 創刊號,p142-143)